金陵是南京的古稱,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別稱。“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金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金陵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被歷代所傳誦。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正值一年四季中最佳出行之時節。為了給員工在忙碌的工作間隙釋放壓力愉悅心情,浙江杭康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適時地再度組織了員工南京之旅。工會主席包總帶隊,公司近60名員工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此次活動。大家不顧四個小時的旅途勞頓,在為期近二天的時間里馬不停蹄地先后參觀了總統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中山陵等多個打卡景點,大家身臨其景在懷古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緬懷中傳承先驅遺志,在參觀中不忘國恥,立志更加敬業愛崗振興中華!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安康!這次金陵懷古之旅,進一步增強了公司凝聚力,更加了解了歷史,增進了相互交流和員工感情。
總統府:大堂紅柱灰瓦、方磚鋪地。原址太平天國榮光大殿,大堂正中懸掛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橫匾。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為銘記侵華日軍攻占中國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的暴行而籌建,是中國人民承段全民族災難的實證性、遺址型專史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座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專史陳列館及國家公祭日主辦地。
館內陳列的文物有當年日軍屠殺現場照片,歷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當年對這次歷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道和出版的專著、圖書、報刊,以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冊、證言、證詞和實物;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崇善堂、紅卍字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尸體的照片、統計表、臂章證詞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谷壽夫審判的照片、判決書等。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合影
南京夫子廟: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中國四大文廟之一,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
而外秦淮河從東山橋開始,流經江寧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至三汊河入江口長23.85公里。此次畫舫夜游瀏覽的就是外秦淮河。
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紀念圣地,建有紀念性陵園。
在雨花臺上下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古圣先賢和仁人志士曾在此演繹了壯麗的人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從李白、王安石、陸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都留下了吟詠雨花臺的優美詩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雪映山眉紫,煙消樹頂圓”,這些美妙的詩句,正是歷史上雨花臺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栩栩如生的寫照。
在雨花臺——烈士群雕前合影
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中山陵建筑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
在中山陵——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前合影